氨氮是废水中最常见的污染物。
养殖水体中氮的来源主要有三类:首先是饵料残余和粪便等排泄物的分解;其次为老化池塘底泥沉积物氨化分解;再次则是施肥的积累。
氨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气态碱性化合物,其中氨气NH3很容易和水分子H2O松散结合为NH3·H2O,NH3和NH3·H2O两者通称非离子氨。氨氮在水体中以非离子态和离态NH4+-N两种形式存在。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水体的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当pH值小于7时,几乎都是以NH4+-N离子存在,pH值大于11时,则几乎都是以NH3-N分子形式存在。
氨氮使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大量含氨氮废水进入水体,水体中植物营养过剩导致水生(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量繁殖,主要是各种藻类的大量繁殖,有些藻类有毒,使鱼类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而且,非离子态的氨氮对养殖对象可以直接产生毒性,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当总氨的含量超过0.5 mg/L时,对鱼有毒害作用,鱼类在总氨含量超过0.5mL的水体中不能长时间存活。其中非离子态氨是最主要的致病致死因素。非离子氨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它能破坏鳃组织,通过皮膜进入鱼体,损伤鳃表皮细胞,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血液pH值升高,从而引起鱼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为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使鱼体不能正常反应,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造成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降低鱼体的免疫力,呼吸机能也下降,鱼类的生长受到影响。给水产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非离子态氨浓度在0.01-0.02mg/L时,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生长受到抑制;浓度在0.02-0.05mg/L范围时,非离子态氨会和其它造成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因共同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在0.05-0.2mg/L的高浓度下,非离子态氨会破坏水产动物的皮、胃、肠道的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在0.2-0.5mg/L的浓度下,水产动物会急性中毒而死亡。
国际水产专家认为,目前对水产养殖对象来说最大的污染因素是氨氮,它是水族发病的根源。去除氨氮是改善水质并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
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EIFAC)认为水生环境中非离子氨应该控制在0.025mg/L以内,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的安全标准为0.016mg/L,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水产养殖用水中非离子氨氮不得超过0.02mg/L。
水产养殖水域中的亚硝酸盐是诱发水产动物暴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亚硝酸盐是氨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氨氮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中间产物的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从而使养殖对象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输送氧的能力。养殖对象长期处于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的水中,会感染黄血病等症。为保证各种养殖对象的安全,一般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亚硝态氮可转变为对鱼类危害较小的硝酸盐,硝酸盐最终被水生植物吸收作为营养物质或经过水体交换从池塘中排出。
对此我们针对性的研究了“高效氨硝净”“复合(股份)有限公司底改颗粒”两款产品。“高效氨硝净”精选高效芽孢杆菌,投放水体后快速增殖,迅速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氨和硫化氢含量;同时具有多种微(股份)有限公司有益菌,产生多种酵素,快速消化分解水中残饵、粪便、(股份)有限公司残散等有机物,减少有机物的沉积并将其转化为有益单细胞藻类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源,平衡菌相和藻相,净化水质,稳定水色和pH值。“复合(股份)有限公司底改颗粒”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池塘底部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等有害物质,消除池塘底部臭味,稳定水质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