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通常来说就是水面所呈现的色泽。一般来说,水是无色透明的,我们的自来水都是清澈明澄的。然而水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水色,所以我们所说的水色主要是指水体的颜色。
水色的形成主要是太阳光经水体散射后,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的散射光所呈现的颜色,它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养殖的水色收到多方面影响,如养殖水体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股份)有限公司、池底、光线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在水产养殖中,水色其实就反映了水体水质的优劣,而通过水色“看”水质,这不仅考虑了水体中的化学因素,而且也研判了水体内的全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成和关系,充分地、综合地反应出了水体水质的真实状况。正确地辨认养殖水体的水色并有效地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
有经验的老渔民用简单的4个字道出了水色在养殖中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看水养鱼”。
“看”。这里所说的指观察、分析。看,表面上是看水的颜色,而实际上还要看水体中所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成和数量,水体的理化性质以及水体变化的趋势。老渔民虽然不懂关于水色在物理学、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学的阐述,也道不出其中深奥的原理,但能看出其中的核心所在,然而我们现在还不能用很完善的理论来阐述“看”的真谛。
“水”。无疑是我们所讲的水色,用现代的科学来说是水质。我们想要阐明关于水产养殖中水色的各个方面,告诉养殖者什么是好水,什么是不好的水,怎样培育出好水,但始终感觉无法达到关于水色的最高境界,因为在实际生产中水色所包括的东西太多,变化太多,总是无法绝对去肯定。“好水”“坏水”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更不能用简单的化学、物理指标进行“粗暴”的定义。就像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我们一般认为褐色、黄色或黄中带褐、黄中带绿的水色为好水,蓝绿色水色为不好的水色,但在实际情况中却不一定如此。广东有的地区渔民常把褐色水叫做“老茶水”,认为是一种很差的水色,因为这是蓝藻细胞老化后形成的水色;而有些蓝藻水华几乎在各种水色中都能出现。水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科学的问题。生产实际中所表现的水色,既有科学的积累,也有经验的积累。
“养”。是落实对相关水色在养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这既有养水的问题,也有养鱼的问题,也就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鱼”和“水”的关系。复杂的养殖过程,绝不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概括。
“鱼”。则是我们养殖的对象,我们养殖所要达到的目的。这里需要着重提及的是:水色是为“鱼”服务的,不同的“鱼”对水色的要求是不同的;“鱼”也是影响水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用“看水养鱼”科学地在管理上实施“看鱼养水”,而最终实现“水”“鱼”相融的目的。
“看水养鱼”的核心最终落实在对“水色”的认识、管理和调控的问题上,这是我们所求的核心所在。关于水色,我们需要的是对良好水色的培育与保持,对不利水色的调优与改良,对有害水色的补救与消除。水色的调控和管理是我们对水色认识的基本所在。
有经验的渔民认为,褐色、黄褐色、黄绿色、翠绿色等都是好的水色,而蓝绿色、红色、黑色等是不好的水色。养殖生产中要培育和保持水体优良水色,抑制和消除水体不良水色,这其中所必需的环节是看懂水色。看懂水色就是要知晓水体中藻类的组成与丰度,水体中某些藻类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颜色加深变浓,出现藻团、浮膜的水华现象。形成水华的藻体细胞所表现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水体的颜色,如金藻、黄藻、硅藻、甲藻等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绿藻和裸藻等细胞呈绿色,蓝藻细胞呈深绿或蓝绿色,那么它们形成水华时的水色也就分别接近于其细胞所呈现的颜色。通过水色,我们就可了解水体中的藻类状况。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水华的形成,如气候变化、水体环境条件(如底质、酸碱度、透明度等)、水体营养盐类(如锰、铁、磷、钾等)、有机物质以及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养殖密度、药物的使用、投饵、施肥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水体中藻的种类和总量的变化,从而影响水色的变化。在水色调控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此外关于藻类在水体中表现出来的颜色在实际情况下要复杂得多。尽管同一门藻类在色素组成上有其通性,在水体中呈现出来的颜色基本一致,但也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发生改变。如蓝藻门种类一般呈蓝绿或灰绿,而有些种类(如孟氏颤藻、泥褐席藻等)因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红素等而使细胞呈黄褐、红褐或紫红等颜色;裸藻通常呈绿色,但是血红裸藻细胞内有大量血红素而使水呈红褐色;有些藻类因具有囊壳或被甲,其水色也会受壳、甲的颜色影响而使水色发生改变。此外水色还会随藻体细胞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蓝藻和绿藻,当它们的种群达到指数增长期末时,常常会因养分(如氮、磷、碳或微量元素等)不足或其他原因而使细胞出现“老化”现象,叶绿素量减少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量增多,而使藻体呈黄色或褐色。此外光照也会影响藻体细胞的色素颜色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对水色的判断应该要客观和全面,据此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肥水是在藻类培养、水色调控中常采用的措施,它对培养水体中的绿藻、硅藻、隐藻等有益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肥水时,要注意施肥的条件,否则也会导致蓝藻、金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类出现。
有些水体往往在藻类生长旺盛期过后,浮游动物会大量繁殖(如轮虫的数量剧增),成为优势种群,进一步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造成白浊水色出现,对水色的影响很大。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个阶段,或者某些水体,限制浮游动物的生长,恢复水体中藻类生态是水体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使养殖水体的水色调整到长期理想的状态,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相平衡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相系统中各相变化达到的极限状态。在水体的相系统中,它包括了藻相、菌相、浮游(股份)有限公司相以及水体整个非(股份)有限公司相和(股份)有限公司相等。我们不可能使藻相达到理想的极限状态,也不可能消除水体中所有的不利于养殖的(股份)有限公司,但是我们必须使水体中的养殖动物、有害(股份)有限公司、有益(股份)有限公司(包括理想的有益藻类)以及中间类(股份)有限公司在水体中处于一个有益于养殖的、也允许它们本身存在的“极限状态”,因而促使其处于一个相互促进、制约的平衡,保持(股份)有限公司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我们提出的藻相平衡,是期望养殖水体中各种优质藻类品种比较齐全,所占比例合理,在水体中呈良性循环,不一定要求是什么藻,不一定要求在水体中就不存在着任何其他有害或无益的中间藻,因为这些少量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不会影响我们所要求的有利水色的形成;反而过于单一的(股份)有限公司种类,极有可能暴发生态平衡的危机,而且要达到这种单一的状态会付出较沉重的代价。
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人为的干预,这也就是水色调控的目的所在。鞭毛藻和蓝藻在水体中是一对竞争的“对手”。在丰富的有机质的水体中,兼性营养的鞭毛藻类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而蓝藻却会被抑制;如果水体的营养不能足以满足鞭毛藻的要求,蓝藻则会取代鞭毛藻获得种群优势。我们人为地加以控制(如肥水等),就可获得以鞭毛藻为主导的良好物质循环的好水,否则则会导致物质循环不良的“老水”出现。使用“复合(股份)有限公司底改颗粒”,充分分解池塘底部淤泥中的有机物(残饵、粪便及死藻等),有效抑制底泥及底层水域中有害细菌的繁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水体。
有人将浮游植物(藻类)列为水域生态环境中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水色将是第一生产力最直接的表现。对于反映水色的藻类,人类不要过分地贪婪,也不能无节制地索取,只有以保护方式利用、开发,才会创建人类与自然最融洽的美好。水色将会依旧绿、依旧蓝、依旧褐、依旧黄,人类也将会沉浸于“霞光曙后殷于火、水色晴来嫩似烟”的胜景。
参考 柏普泰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