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大家既熟悉又憎恨。其实,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温度。蓝藻繁殖时对温度很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虾蟹等水产动物构成危害。当水温上升到28℃时,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蓝藻大量繁殖时,pH多在8.5以上。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
蓝藻分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蓝藻。蓝藻喜欢高氮低磷的水体。在适宜季节蓝藻水华往往生长三五天时间就会蔓延以至覆盖整个池塘水面。藻类群落中具有不被其他藻类可匹敌与抑制的能力,在环境适宜时往往回无节制的繁殖。
一、蓝藻暴发的主要环境条件
蓝藻生长:蓝藻+光照+温度+合适环境。具体描述如下:
1. 连续晴热的高温天气,从藻相生态体系上看,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大多数藻类能在很大温度范围内生活,但最适宜生长温度变幅较窄。一般来看,硅藻、金藻、黄藻适温较低在14~18℃,绿藻较高为20~23℃,而蓝藻更高,最喜欢生长在20~32℃的温度阶段。其中危害最大的微囊藻类在10~40℃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
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水体呈强碱性(pH值8.8~10),在盛夏季节往往是高温持续数日,光照度极强,水体藻类光合作用极强,二氧化碳消耗量增大,pH值便会急剧上升,呈现碱性。
3. 光照是浮游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蓝藻喜光的特性促使它上浮于水的表层,但往往在晚上又会散落于水体之中,因为晚上无光或光弱。
4. 水体高氮低磷,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也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尤其是过量的溶解性营养盐的积累。
5. 当水体富营养化后,蓝藻便会频繁出现。或者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来说也是一种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更容易暴发蓝藻。
6. 放养结构不合理,养殖水体中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尸体以及其他腐殖质等,经过细菌分解可间接为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但如果放养结构不合理,吃食性鱼与滤食性鱼(比如白鲢)比例失调,高温季节水质老旧,都会为浮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量繁殖提供方便。这些因素虽然不能直接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却可以使养殖水体的水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富营养化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当蓝藻正常繁殖时不会造成危害,比如初始的"蓝藻水华"白鲢鱼可以吸食它,也是白鲢的优良饵料。凡是水中投放有恰当数量的白鲢一般不会暴发蓝藻。或者养鱼池塘未投放或者比例不恰当的白鲢及滤食性鱼类,都可导致蓝藻泛滥成灾。
二、蓝藻暴发的特性
蓝藻的繁殖力和适应性很强,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蓝藻多发生在夏季6~9月份,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水体有较高的pH值及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中的伪空胞(气囊)便会使其浮于水体表层进行群体繁殖形成水华。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其生命周期大概为30天。蓝藻繁殖很快,最快可以在2-3 天布满整个池塘,至夜间会大量消耗水中溶氧。而遇到天气突变,藻体会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当蓝藻死亡后,会产生大量的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积累多了就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蓝藻还有一个特性,它可以改变膨压力,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种群演替和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因此,蓝藻真正的危害是在蓝藻死亡的阶段而不是蓝藻生长过程之中。
蓝藻具有对不良环境的高度抵抗力和普遍的固氮能力,在缺氧环境其它藻类不能繁殖时唯有蓝藻可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