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水体溶解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暴发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体物质进入养殖水体。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处于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不良事故的发生。
2、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当蓝藻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对鱼类有毒杀作用。虽然蓝藻藻类生长很快,但因水中的营养盐可能被用尽,它们也会很快死亡。蓝藻藻类大量死亡后(倒藻),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食物链,通过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鱼类,从而可以初步达到控制蓝藻的目的。合理搭配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多人认为花鲢好吃又值钱,重鳙轻鲢,有些人认为花鲢(鳙鱼)也是滤食性鱼类,就只混养花鲢而不套养白鲢或者套养很少的白鲢。其实,花白鲢虽然都是滤食性调节水质的鱼类,但花鲢偏重于动物性饵料食性,而蓝藻是植物性水(股份)有限公司质,恰好白鲢的食性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食性,此处不言自明了。因此,放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如白鲢)是根治蓝藻暴发的首选措施。
据了解,尾重200克以上的白鲢对蓝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每亩总量达到200斤时,基本不会爆发蓝藻。也有人在实验中发现,以400尾/亩花白鲢密度的放养,就能够对蓝藻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在2000-2003年期间,中科院水生(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在滇池进行了养殖白鲢和花鲢鱼治理蓝藻的实验,结果是1条2斤左右的花鲢鱼1个月能吃掉4斤蓝藻,同样大小的1 条白鲢鱼,1个月能消耗7斤多的蓝藻。
其次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池水有机质含量过高,不使水体富营养化,这也是一个好办法。另外,暴发蓝藻的水体大多PH值偏高,注意池水的pH值不偏高,控制在pH值8.5以下为宜,当超过pH值8.5以上时,可以采用 “多联乳酸菌”和“碧水解毒灵”等降低池水pH值。因此,生石灰不能用于蓝藻富余水体,因为生石灰碱性强。
如果是化肥养鱼,则应特别注意氮磷比例,适合蓝藻生长所需的氮磷比为7.2:1,氮多磷少。因此,一般条件下,尿素和过磷酸钙的搭配比例应为:100斤尿素搭配200斤过磷酸钙为宜。特别是池塘和底层有机质比较多,加大磷肥用量尤为必要。适量加施磷肥,培养有益藻类,也可预防蓝藻的发生。
在现实养殖生产中,除了加大投喂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鱼菜共生)等方法外,化学消杀法是目前的主要处理蓝藻的方法,利用能够杀藻的消杀类产品,如氯制剂,强氯精,硫酸铜,络合铜,漂白粉,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或者市面上销售的蓝藻分解类产品来灭杀蓝藻,是没得办法的办法。因此,采用杀藻剂的处理方法会造成蓝藻大量集中死亡,会引起鱼虾大量的不适应甚至死亡,所以,在迫不得已时杀藻后必须开机增氧或加水,以防不测。下面仅以主要的消杀药物简介如下:
1.蓝藻分解类药物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蓝藻分解类药物大多以"蓝藻分解精(素)"为名,说明书上主要成分大多没有注明,使用后有一定的效果,须在详细了解使用说明后可以使用。
2.硫氰酸红霉素
硫氰酸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红霉素的硫氰酸盐。本品为合法兽药,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的感染;更多的作为初始原料用于合成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蓝藻与属于真核(股份)有限公司的藻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无叶绿体,无真核,有70S核糖体,在细胞壁中含肽聚糖,这就是使用红霉素能杀灭蓝藻的原理。单用硫氰酸红霉素(0.35-0.70克/立方米)进行泼洒有效,如果硫氰酸红霉素+粗盐(食盐,每亩2-5斤)效果将会更好,因为食盐对蓝藻有抑制作用,用后增氧和解毒。使用硫氰酸红霉素还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另外,人用红霉素肠溶片泼洒也有效,使用方法是人用红霉素肠溶片+粗盐(食盐,每亩2-5斤),一亩1瓶,将药片碾粉后化水即可,人用药店均有出售。
3.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高效净水剂,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城乡自来水的净化剂,聚合氯化铝是一种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净化各种水体中有广泛的用途,效果甚佳。使用聚合氯化铝进行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其水溶液的浓度为3克/立方米,用于杀灭蓝藻时可以参考此用量。
将聚合氯化铝用于杀灭蓝藻或绿藻时效快速,但容易反复。其实,很多渔药厂家什么什么的"杀藻剂"本身就有聚合氯化铝的成份,该品在渔药店或化工试剂商店有售。
4.硫酸铜
硫酸铜是传统的杀虫杀藻药物,它杀灭蓝藻的原理主要是铜离子与藻类的体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变性失去活性而死亡;其次是铜离子与藻类某些酶的活性基因结合,阻碍其正常生理代谢达到控制藻类繁殖的目的。
由于硫酸铜是一种重金属盐类,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毒副作用。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最容易引起水体缺氧,同时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毒素,对鱼类产生强烈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鱼。因此,在泼洒硫酸铜药物后,必须开动增氧机。
总的说来,上述的防控方法只是"治表",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来看,对于蓝藻的"治里"则须从(股份)有限公司学的基础上入手,认识和掌握蓝藻的(股份)有限公司学习性和水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平衡方法也许才是当下的良方,比如:混养滤食性水生动物(如白鲢、鲴鱼。白鲫等),经常加换水体,培养有益菌藻成为优势种群,时常调节水质,等等,只有这样也许才是上策。否则,今天杀了藻,或许十天半月后蓝藻又会卷土重来,反复无止了。